发布时间:2018-05-17
4月25日-27日,备受瞩目的2018中国汽车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在4月26日上午举办的大会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发表了题为“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成长、在创新中壮大——新时代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思考”的精彩演讲。全面剖析了中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并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新策略。
如何理解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国内新形势?
近日全面观看了北京汽车展,感受颇多,这些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次车展给我留下三个印象:第一,中国汽车发展的质量正在紧随着时间推进走向高端。第二,全世界汽车业的发展正在承担我们应有的使命,即优化能源机构,应对气候变化,使汽车更适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全社会对于汽车的期望越来越大,汽车对于生活的嵌入越来越深,也说明了社会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汽车发展的时代。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着新形势。回顾2017年,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当年,全球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世界能源组织经常跟踪统计的20个国家)的生产总量已经超过了142万辆,中国的销量大约到77.7万辆,新车销售占比达2.69%。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340万辆,中国占比超过50%,为节能减碳、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从2017年的销量看,纯电动乘用车增长幅度超过80%,商用车销量则达到18.4万辆,同比涨幅为21.5%,从这个角度看,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发展,特别是其在城市公交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今年1月到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总销量超过14万辆,由于去年年初的产销量比较低,所以同比增幅达到15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增长速度都很快。
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技术进步比较快,相关指标也在稳定提升。单体、电池包、BMS等方面的低温性能、安全技术研究全面推进,三元材料的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最高达到260Wh/kg,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提升到160Wh/kg,动力电池系统价格降至2元/瓦时以下,动力电池产能达到200GWh。
驱动电机关键部件及共性基础技术进一步突破,如IGBT、稀土永磁材料、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等取得显著进展,重量比功率超过3300W/kg;电机峰值效率≥97%,高效区≥80%。
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超过2.0kW/L,双极板的研发和批量化取得原始技术创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部件和集成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已经研发出70兆帕车载高压供氢系统。
多品牌网联车上市,取得市场好业绩。自动驾驶技术崭露头角。根据我在北京车展上的观察,上市新车基本实现了第一步的网联,即车连上了互联网。但真正要实现车联网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产业、市场、政策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呈现明显的综合优势。中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方位支持体系的建立,包括研发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以及与市场拓展机制相应的政策、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等。这些创新态势促进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如何评价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协同发展?
电动化、智能化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自北欧国家宣布从2030年起停售传统内燃机汽车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跨国集团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同时发力,制定发布了汽车产业转型战略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来就是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直融合在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当中,还起到了自身应该起到的引领作用。从多边合作来看,2017年召开的国际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相当于G20所有国家)共同研讨车用燃料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其中电动汽车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会上提出了电动汽车倡议(EVI)及EV30@30挑战,即到2030年,有30%的汽车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同时也制定了各国的发展计划。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GEF)中的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联合示范项目、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商业化推广项目等。
在双边合作上,中国和德国发起建立了中德电动车联合研究中心。在战略规划和示范的方向上,两国点对点的合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中国与美国通过中美清洁汽车联盟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多年的合作。
合作还要落实到生产当中,这次的北京车展上就展示了一些合资品牌生产开发的电动汽车,比如一汽奥迪A6L(插电式混动汽车),上汽大众的途观L以及广汽讴歌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我们鼓励国外企业在开放的同时和中国的企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我们共同的发展目标。
中国新能源汽车始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近20年来,在基础研究、技术标准、示范运营、市场推广中,积极参与和牵头组织实施了一批多边和双边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创造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有效推进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和转化,带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融入世界。中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和零部件已经走进数十个国家,各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和产品活跃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用户的欢迎。中国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如何理解新时代下汽车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下面想谈一下我们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思考。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是传统内燃机驱动系统将面对更加严苛的排放标准和降耗减碳的要求,转型的压力要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
二是纯电动汽车存在续驶里程等短板,其功能还不足以完全覆盖汽车市场的需求,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发展方向和策略。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建设、运营和服务体系还需更加灵活完善,要着力创新新能源汽车包括基础设施市场运营商业模式。
四是面向未来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和大规模市场应用,现有的政策体系要相应调整,相应的标准法规也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使之更加精准和高效,更加适应于创新发展、绿色文明和普适普惠的发展方向。
五是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将其作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总之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政策制度和国际合作。
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新策略有哪些?
在未来电动汽车发展上,要注重科技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要有新的发展策略:
一是明确电动化、智能化新方向,创新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整车产品要在综合能效(高比能量蓄能、高比功率发电、高效率驱动和能量回收、智能化控制、轻量化车身等)方面提高质量。
二是提升“三电”核心技术,加强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高性能驱动和高效率能量回馈、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系统集成创新。
三是要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推进区域商业化示范运营,加快产业化进程,拓展燃料电池应用领域。目前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很快,大部分还在城市当中运行。但城市公交只是一小部分,远程公交的运行量也很大,需要较长的续驶里程,就可以用燃料电池驱动来代替传统城际公交用车。
四是继续加强各类车用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再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
如何将内燃机产业转型的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
中国的内燃机产业面临的转型压力最大,今后的法规会更严格,无论是欧洲、日本、中国都提出了未来汽车油耗必须要达到的标准。与此同时,排放的标准更加严苛。在技术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自从实施WLTC的动态测试以后,实际上对于汽车的挑战是极大的。但反过来说,这样的动态测试,也为我们能量回收提供了方向。
内燃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特别是在大客运、大货运、大船运、大农业等领域,或以独立驱动、或以混合动力的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一方面,内燃机技术将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排放为主线,着重在高质量整机技术、高性能关键零部件技术、先进燃烧技术、低磨擦技术、低消耗功附件、轻量化以及余热能利用、后处理技术等领域组织科研攻关,以期在中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内燃机与电动化相结合成为车用动力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除了内燃机本身的技术创新之外,要更加注重内燃机与电动化融合发展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基于各类油-电混合动力构型体系,探索诸如均质压缩点燃(HCCI)、内燃机增程器、转子发动机等过去难以独立应用的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针对新型动力系统混合驱动需求,进行高效率增程式机电混合系统研发和系统优化。
通过对车展的观察,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企业开始了内燃机电动化的转型升级。我认为这是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我个人认为研发高效率机电耦合的系统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自动驾驶如何实现技术创新?
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智能交通也被列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开放的方式,建立开源、开放平台推动核心技术向市场应用发展。
我很少谈无人驾驶,因为我个人认为,驾驶汽车是人们一种驾驭的体会,也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所以很难说不要人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在有研究表示,交通事故80%有人为因素,很多是疲劳驾驶和一时的疏忽造成的。自动驾驶应该首先解决这个问题。要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最佳载体,拓展延伸“电控”核心技术内涵。在技术发展上,电动汽车是自动驾驶最好的载体,因为电动汽车已全面电气化,它的整个控制技术都比较适用于自动化发展。
一要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实施,构建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平台,鼓励开源开放,跨界融合,更加重视新形势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要着力产学研融通,加强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基础材料、关键器件研发,从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智能终端和执行机构入手,重塑智能驾驶技术链和产业链。
三要加强车路网信息化联通,着力道路信号标志的信息化,加快制定车路网信息交互技术标准,筑牢自动驾驶安全运行的基础设施。
如何做好政策、制度、业态创新?
在政策方面,还是要保持其连续性,在坚定2020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同时,明确延长车购税等优惠措施,适时实施汽车节能积分制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加快碳交易制度建设、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等。
在政策创新上,要推进相关政策的协同性。要牢记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加快新能源公交、出租汽车普及步伐,开拓共享汽车新市场,扩大电动汽车市场销售配额,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在制度创新上,一定要制定好、落实好各项技术标准。
一要制定技术标准,支撑转型。加强标准研究制定及供给。环保部门已公布的国六排放标准将是全球最严厉的汽车排放控制法规,实施前应做好整车开发、油品质量和相关检测能力建设和监管工作。
另外,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升级,应研究制定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能效和超低排放的技术标准。制定汽车新标准时,要扩大新能源汽车专家参与,听取新能源汽车优势企业意见,协同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传统汽车的转型升级。
二要加快电力价格机制改革。要注重实施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波谷电利用的政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及时出台鼓励车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的政策措施。去年我去考察了国网,只要是某个地区实施了波谷电价,电动汽车70%以上的充电都是在这个波谷区间完成,这对于电力部门非常重要。
三要着力完善政策法规,重视社会影响,积极稳妥推进自动驾驶上路。及时出台自动驾驶试运行的发展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明确适应阶段和区域的法定规则,通过安全可靠的试验运行,逐步投入市场应用。
在业态创新上,我们也看到,一些领军企业已经进入新能源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一方面进行投资,另外一方面也能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这就是用市场的方式推动发展。2018年2月11日,中国成立了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国家级氢能产业联盟,标志着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将提质提速。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制造向服务全链条发展。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单一的提供汽车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充电-运营”多环节组合的新型商业模式转变。国内实际运营企业有几十家,规模较大的分时租赁运营企业拥有万辆车左右,较为活跃的包括:环球车享、易开租赁、Car2Go、Gofun、盼达用车、途歌等。
目前中国的共享汽车也有30万辆左右了,用户满意率正在逐步提升。
汽车转型升级是一个长周期过程,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起步虽然早,但是整体实力优势微薄。行百里者半九十,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创新、业态创新,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