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08
泛论北京城市道路交通文化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警察协会副主席 马振川
什么是文化
先说什么是文化,大家对于这个词听得很多,几乎人人都把 “文化”挂在嘴边上,“文化”很广泛,新华词典给“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这样一个定义,可能每一个人根据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我断定大家也会有很多争议。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差异很大,可见对文化定义之难。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广告是广告知,文化就是文而化之”。文化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遵循着一定的理念、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按照我的理解再给大家做个注解,比如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也会说到文化,比如说产业文化、汽车文化、行业文化和警察文化等。
对交通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交通?按字面意思理解, 交, 就是纵横交错;通,是四通八达。广义地讲,交通的内涵十分丰富。今天我在这儿说的交通限定在陆路交通的范围内。陆路交通的范围里又可以分为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城市的结构布局和城市的道路建设紧密相关,道路是城市的血管。城市如果没有功能定位,布局就没有重点,就会出问题。在交通这个话题上,交通规划与城市的定位布局有很大的关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有一个副教授,写了一篇文章谈到日本的交通文化,对日本的交通文化有这样表述,“城市交通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城市交通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对城市交通文化的思考与追求。”他将日本的交通文化概括成了三点:第一就是重视法律、法规的建设,第二是对交通历史文物即文化的保存与弘扬,第三是强调社会民众的社会责任心和理念。
本人理解,交通文化应该把交通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表述出来,交通最根本的构成要素就是人、车、路。人是根本的根本,车和路都是为人服务的。交通的基本内涵是速度、安全、秩序和方便四个方面。先从人开始说,人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一直在追求速度,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更高、更快、更强。交通的首要之义,也是追求速度。而道路、车和人是相辅相成的。日本是全球最先实现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的国家,美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修建高速公路。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对于速度的追求。而实际上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的雏形是我国秦朝时修建的秦直道。秦直道是全世界唯一的在2000多年前就载入史册的高速道路。可见,在工具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在道路上解决速度的问题,中国是最早的。今天,从考古的角度研究秦直道,更能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交通。当下,城市道路交通文化非常丰富,在追求速度的前提下,加上安全、秩序、便捷和以人为本等内容,应该成为城市交通文化的内容。在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里,慢节奏的生活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共同的特征就是一个字“快”,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现代的城市管理,对“快”字理解的不够。因此,这是汽车的黄金时代,汽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从此意义上讲,交通拥堵就是汽车拥堵,交通安全就是汽车安全,交通秩序就是汽车秩序,汽车成为交通文化的主角,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
关于构建人、车、路三者和谐关系的思考
车以人为本,道路同样要以人为本。车和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互相促进,有了高速度的汽车,同时也有了高速度的道路。在今天的城市道路交通中,道路的设计、规划、建设和使用也在追求速度、安全、秩序和方便,也在追求以人为本,但是,目前“以人为本”践行不够。在道路规划、建设上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路建成后的交通管理更有让人诟病之痛。当然车与路也有根本的区别,汽车可以每年更新换代,厂家和客户可以换,但是道路不能经常改,设计出了毛病,就很难修改好。相比较而言,欧洲很多城市是百年老城,但是堵车情况并不严重。我们专家做过研究,历史上,欧洲的贵族是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道路设计以马车为标准,马车的拐弯半径大,所以设计的路网较密。进入汽车时代后,道路不需要改造,使用之前设计的道路,照样畅通。而我国城市和欧洲城市的情况有区别,以北京地区为例,古代人们都以坐轿为主,轿身短,拐弯半径小,肩扛步行,不需要那么宽的路,胡同就是给轿子设计的。到今天,步入汽车时代就不行了,路网密度不够,走不开了,这就是北京遇到的问题。现在,道路面积率已经提高了四、五倍(十年间),但还是堵车,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也增加到了480多万辆(十年间)。对北京的道路做进一步的改造比较困难,二环之内没有改造的空间,东西二环现在基本上全天拥堵。从功能定位的角度来说,北京是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现在又提出了要建设金融中心、交易中心、科研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和医疗中心等。但是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说,一个城市形成若干个中心,管理起来难度就会非常大,太多的中心会造成资源的过度集中,就会形成人多拥挤、车多拥堵的局面。人在交通三要素里面文化内涵最丰富。交通涉及两个方面的“人”,一个是交通参与者,一个是交通管理者。要培育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公德,要让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都得到相互尊重,安全理让,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让交通文明变成一个自觉的行为。人,只要上路就是交通参与者,在路上,无论是步行,骑车,驾车,乘车,都是交通参与者。由此可见,城市道路交通与所有出行者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涉及的是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大事。交通状况的好坏局面是大家一起营造的。每个人自觉地从我做起,就会创造一个城市良好的交通文明。北京的交通参与者普遍有三个特点:一是讲大局、讲政治。这里的讲大局、讲政治,主要是指北京的大事多、国事多,北京的主要干道经常被交通管制,虽然影响生活,也有“意见”,但老百姓大都是顾大局的。二是北京人喜欢买车,北京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车是在北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三是北京的生活工作节奏快,在路上体现出来的情景是抢行。交通管理又是交通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管理就是要转变管理理念,解决服务态度、管理方法和研究规律。在法律上体现路权平等,执法上依法约束侵权和违法行为,公平裁判交通纠纷。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方都达不到好的效果。政府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市民培养文明的交通意识,北京的城市交通状况就能逐步的好转。
(注:本文系根据马振川同志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培训专题会上讲课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