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28
三年以前,品牌林立的奇瑞曾因为产品阵营混乱而备受外界质疑。在2009 年的上海车展上,追求规模效应的奇瑞甚至出现了其三大公司、四大品牌、24 款首发新车同台亮相的场面。
到2011 年,奇瑞开始主动进行战略调整,从追求大规模转向高品质。2013 年,奇瑞重新回归到一个品牌。从品牌林立到主动对品牌进行有效的梳理, 探索中,奇瑞跋涉着自己的品牌创新之路。
苦涩的多品牌战略
经历过低端市场拼杀的奇瑞对于缺乏品牌溢价能力的痛苦最有体会。
2008 年,为应对市场下滑的压力,奇瑞曾期望通过多品牌战略以扭转销量劣势,虽然销量短时间有所回升,但是导致产品线复杂且定位不清、规划不细、产品之间内部竞争、消费者对奇瑞品牌认知不清等一系列问题。2010 年奇瑞总销量达到68.2 万辆,同比增长36.3%,此后却连年下滑:2011 年,奇瑞全年销售64.3 万辆,2012 年,全年销售为57 万辆。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升级、消费水平的提升,集中在低端市场的汽车品牌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如果奇瑞不能及时跟上这种变化,必定面临市场份额缩水的困境,即便市场容量扩大,对于奇瑞的销量提升作用也不大。
痛定思痛的奇瑞开始“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追求品质、品牌、效益”的战略转型,以此来重构企业的发展体系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把奇瑞品牌镀上金子”
品牌转型的过程很难,奇瑞面临着利润和市场的双重挑战。不过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已经不再像2009 年时那样激进,那时候,尹同跃说得最多是“销量是第一位的,我们一定要把销量提升上去”;现在的尹同跃已经淡定很多,“短期内实现盈利只是一个财务指标。奇瑞做强的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应对外部环境和行业发展挑战的能力,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做大不如做强,做强不如做久。”
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本刊采访了尹同跃。尹同跃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们正在走的路也是大众和日本、韩国等汽车企业曾经走过的路。大众公司在上世纪80 年代,也曾经历过一次较长时间的调整,才成功转型为一个技术型的公司。而韩国现代汽车也经历了长时间的中低端困境后不断调整,直到近几年才开始达到了一定高度。与日本、韩国汽车企业走过的路相比,尹同跃相信,同样的路,我国汽车企业走的时间肯定比他们更短,因为我们国内的市场远远超过韩国和日本。
当前,尹同跃给自己确定的任务是,“下决心把产品做好,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把奇瑞品牌镀上金子。怎样建立品牌?就是要建立体系,建立流程,转变理念。我们希望通过转型求发展,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和产品品质,跟上市场的变化。”
“一个品牌,就是要握起拳头寻求突破。”尹同跃说。